矿床地质
主办单位: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国际刊号:0258-7106
国内刊号:11-1965/P
学术数据库优秀期刊 《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来源期刊
       首 页   |   期刊介绍   |   新闻公告   |   征稿要求   |   期刊订阅   |   留言板   |   联系我们   
  本站业务
  在线期刊
      最新录用
      期刊简明目录
      本刊论文精选
      过刊浏览
      论文下载排行
      论文点击排行
      
 

访问统计

访问总数:17900 人次
 
    本刊论文
白银厂铜矿床地质特征研究

  摘要:白银厂铜矿床在大地构造位置上,位于中国北方大陆东部华北地台南陆缘区,北祁连褶皱带的东段。白银厂主要矿床为折腰山和火焰山铜矿床。折腰山、火焰山两矿床呈近平行的南北两矿带组成两个矿体群,两矿体群的走向微呈波状,矿体一般呈层状、似层状、透镜状、条带状产出。矿石构造主要有块状构造,浸染状构造、条带状构造等;矿石结构有自形、半自形晶粒状结构、他形晶粒状结构、交代结构等。


  关键词:地质特征;铜矿床;白银厂1.1 地层白银厂铜矿区位于北祁连加里东褶皱系东延部分中寒武系和奥陶系变质火山岩系,寒武—志留系经加里东运动已褶皱变质,呈一复式褶皱带。矿区位于绿草地—北湾复向斜上,构造基本为一单斜层。


  本区地层出露齐全,从元古界至第四系均有分布,以下古生界最为发育。中—下元古界为古地槽型中深变质岩系;上元古界为类地台型浅海相沉积。下古生界分布广、厚度大,以地槽型海相火山岩、碎屑岩沉积为特征。泥盆系—侏罗系为地台盖层沉积,属山麓相、海陆交互相;白垩系以后属准地台型沉积,以内陆河湖相、山麓相为主。


  出露地层以下古生界海底火山喷发沉积和海相碎屑岩为主。从老到新依次为:


  ○1前寒武系皋兰群:为一套中等变质的的海相碎屑建造。上部含有火山岩碎屑。控制厚度达7000m,尚未见底。据样品的测定,绝对年龄5.37~5.1亿年。


  ○2中寒武统:为海相碎屑火山建造。岩性为中酸性火山岩夹大理岩,结晶灰岩,变砂岩等。厚度达1000m。


  ○3中下奥陶统:系一套属火山岩系的细碧角斑岩,为本区的含矿岩系。


  ○4上三叠统延长群:下部为紫色、砖红色砂岩、泥岩,上部为灰绿色砂岩夹页岩。属湖相沉积。


  ○5中下侏罗统:紫红色石英砾岩、砂岩、砂质粘土及炭质页岩。


  ○6下白垩统河口群:下岩组为砖红色砂质粘土夹粉砂岩,上岩组为砖红色中—细粒砂岩。


  ○7上第三系临夏组:松散砂岩砾岩夹砂质粘土。


  矿区出露地层以早古代海底火山喷发沉积和海相碎屑沉积岩为主。赋矿层为一套由基性到酸性分异明显的寒武纪火山岩系(图1-1)。其岩性主要为石英角斑凝灰岩、石英钠长斑岩、细碧玢岩等,其次为中基性火山—沉积岩(含凝灰质、泥钙质、泥硅质千枚岩等)。可划分三个岩组(旋回)六大岩层(亚旋回);有三个含矿层:上部含矿层有折腰山、火焰山矿床(Cu-S);中部有小铁山、四个圈矿床(Pb-Zn-S);下部有铜厂沟矿床(Cu-S-Pb-Zn)。


  λ0 —辉绿岩;β1 —细碧岩;φ3 —细碧质凝灰岩;π1 —石英角斑岩;π2y —含集块石英角斑凝灰熔岩;π3 —石英角斑凝灰岩;π1a —钠长斑岩;π0 —石英钠长斑岩;α1 —角斑岩;α2y —含集块角斑岩;α3 —角斑凝灰岩;P —凝灰质千枚岩;1 —断层;2 —矿体1.2 构造白银厂矿区位于祁吕贺山字形构造体系阿宁地盾内,并处于陇西旋卷构造体系内旋回褶带的东西转折端。


  陇西巨型旋卷构造的特点是各旋回层向西北向收敛,方向东南展开,多为压性、压扭性结构面。这一构造对本区影响强烈,使地层产生强烈片理化。


  矿区总体为一单斜构造,构造线方向大致与区域一致,岩层走向NW40°~80°,倾向SW,倾角50°~80°。发育短轴褶曲,划分有折腰山短轴背斜,小铁山短轴背斜,铜厂沟—拉牌沟短轴向斜及中部熔岩短轴向斜等。矿区内断裂按其走向大致可分为三组:NEE、NWW、WWE或近于NS,前者规模较大。


  1.3 岩浆岩矿床赋存在中寒武统富钠质海底火山喷发细碧角斑岩中,其中夹有千枚岩、硅质岩、大理岩及各类火山角砾岩和集块岩。


  根据岩性岩相特点,火山碎屑沉积韵律及火山喷发间歇标志,将火山岩系分为三个岩相(旋回),六大层(亚旋回):


  下部岩组:


  第一组:折腰山北基性、中基性亚旋回(OP11):细碧岩、细碧玢岩及凝灰岩。


  第二组:铜厂沟北,中酸性亚旋回(OP12):初期形成火山集块岩,含角砾的角斑岩层,而后沉积角斑凝灰岩、凝灰千枚岩。


  第三层:小铁山酸性亚旋回(OP13):主要为石英角斑凝灰熔岩、石英角斑凝灰岩及石英角斑岩。


  第四层:折腰山、火焰山酸性亚旋回(OP14):含砾凝灰熔岩,石英角斑岩,钠长斑岩和石英角斑凝灰岩。


  上部岩组:


  第五层:火焰山中基性亚旋回(OP15):含角砾细碧玢岩及凝灰岩层。


  第六层:车路沟至牌楼沟中基性亚旋回(OP16):变安山岩及凝灰岩。


  此外,矿区附近有花岗闪长岩岩株和岩枝出露。


  2.1 矿体特征白银矿田五个已知矿床中折腰山、火焰山Cu —Zn型矿床;小铁山、四个圈Pb —Zn —Cu型矿床;铜厂沟—拉牌沟Zn —Pb —Cu型矿床等5个大中型矿床,其中,折腰山、火焰山和小铁山三个矿床规模较大,具有较高的经济价值。


  各矿床的矿体数目、规模如表(2-1)所示:


  折腰山、火焰山两矿床呈近平行的南北两矿带组成两个矿体群,两矿体群的矿体与围岩大致整合产出。小矿体形态一般较大矿体复杂,脉状浸染状矿体较块状矿体复杂,部分网脉状矿体斜切片理受构造控制。


  矿体有由上而下变窄,矿化减弱的趋势(图2-1)。走向微呈波状,总体走向NWW,倾向SW。矿体一般为层状、似层状、透镜状、条带状。


  图2-1 折腰山、火焰山矿床矿体剖面图(彭礼贵,1982)1.石英钠长斑岩;2.石英角斑岩;3.含角砾石英角斑岩;4.石英角斑凝灰熔岩;5.含角砾石英角斑凝岩;6.石英角斑凝灰岩;7.千枚岩;8.钙质绢云绿泥石英片岩;9.细碧玢岩;10.铁帽;11.块状含铜黄铁石;12.块状含铜、铅、锌黄铁矿石;13.块状黄铁矿石;14.浸染状铜矿石;15.钻孔;16.平推逆断层2.2 矿石特征


特别说明:本站仅协助已授权的杂志社进行在线杂志订阅,非《矿床地质》杂志官网,直投的朋友请联系杂志社。
版权所有 © 2009-2023《矿床地质》编辑部  (权威发表网)   苏ICP备20026650号-8